为深入贯彻落实《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纲要(2019-2022年)》,加快推进我市数字经济发展,市经信局拟定了《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》。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若有修改意见,请于在7月13日前,通过邮件或传真方式书面反馈至市经信局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处。
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
2020年6月30日
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
(征求意见稿)
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系列重要指 示,以及国家、省关于数字经济的工作部署,现提出如下实 施方案。
武汉具备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,已形成以“芯屏端 网”为特色的产业集群,正在建设以数字经济为共同特征的五 大产业基地,建设了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国家级创新平台, 掌握了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、传感器、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 工艺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,拥有了中国信科、华星光电、长 江存储、长飞光纤、小米、联想、九州通等为代表的一批数 字经济龙头企业,有力促进了我市工业、建筑业、服务业和 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,涌现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,并深刻影 响着武汉高质量发展、高品质生活、高效能治理的各个领域。 我市数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,2019 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40%左右。 (一)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、十九届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的系列重要论述,推动落实《湖北省数字经济发展纲要(2019-2022 年)》,坚持以“两化三融合” 为主线,突破性发展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,促进 ABCDG (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5G)等数字经济新 兴技术和实体经济、城市治理、社会民生深度融合,率先引 领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,助推形成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 代化的武汉模式,驱动武汉领跑数字时代。 (二)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数字经济“573”工程,即 5 大数字新基建、7 大 数字新产业、3 大数字新融合。力争用 3 年时间,全市数字 经济取得突破性成果,数字经济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50%,成为全国 5G 先用先试城市,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 发展试验区,建成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,成为全球数字经 济产业链、价值链、创新链上的重要节点。——引培“1000+”数字经济标杆企业。重点培育成长 5 家以上独角兽企业,壮大发展 10 家以上国内数字经济领军 企业,新引进 20 家以上国内外数字经济百强、软件百强、 互联网百强等企业,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总部企业,培育一 批平台型龙头企业,形成“1000+”数字经济标杆企业。——输出“2000+”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。初步建成覆盖 全市的顶级节点、二级节点标识解析体系,以及包括双跨平 台、行业平台、企业平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体系。实现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“2000+”数字诊断全覆盖,建成 100 家以上数字化车间(工厂),新增 1 万家企业上云。—— 建 成 “30000+” 数字经济基础设施。构 建“5G+AI+IoT”的数字经济底层,建成 5G 基站不少于 3 万个, 5G 网络实现全市域连续覆盖,建成 SA(独立组网)核心网。 数据中心达到 10 万机架以上,算力 500P 以上。新增 78 公 里车路协同测试道路。 (一)发展 5 大数字“新基建”,强健数字经济底层 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,形成适应产业经济 和超大城市治理的坚实数字经济底层。——连接网络高速智能。编制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布局 规划,建成全市域连续覆盖的 5G 网络,建设 5G 先用先试城 市。加快千兆光网覆盖普及,建成移动网、固网“双千兆城市”。推动 IPv6 规模部署,形成全市范围的 IPv6 覆盖能力。提升 骨干直连点中部流量纾解能力,加快域名根服务器建设。(责 任单位:市经信局、市通信管理局、市委网信办) ——数据中心存算一体。完成城市大脑(一期)建设并 运营。建成国家超算武汉中心,新布局一批 AI 算力中心。建成长江大数据中心、地铁数据平台、交通数据中心、金融 数据灾备中心、教育大数据中心、武汉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 等一批面向垂直应用领域的数据中心。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 中心湖北分中心。加快存量数据中心绿色改造,新建数据中 心 PUE 值达到 1.4 以下。(责任单位:市政府服务和大数据 管理局、市科技局、市经信局、市卫健委、市医保局、市地 方金融工作局) ——物联感知基本形成。统筹建设超大城市物联感知体系,实现充电桩、智能电网、北斗感知、视频感知等各类城 市感知终端的数据共享。在全市车联网测试道路部署 “5G+V2X”车路协同系统,形成独立成网的车联网物联感知 体系。每年新增 5 万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。发展多层次的数 字交通系统。建设基于北斗时空大数据的城市综合应用服务 平台。整合共享全市视频感知资源,建设全市应急感知体系。建成“智能互动”的世界一流城市电网。(责任单位:市政府 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、市经信局、市公安局、市城管执法委、 市交通运输局、武汉地铁集团、市供电公司、各区)——工业互联结点成网。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 节点(武汉)建设运营,建设 10 个以上二级节点,标识解 析量达到 20 亿次以上,进入全国顶级节点前三。建立我市 “1+10+100”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,即培育 1 个以上“双跨”国 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,培育 10 个以上行业级或区域级工业 互联网平台,培育 100 个以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。——卫星互联超前部署。依托国家商业航天基地,支持 重点龙头企业主导建设低轨宽带、低轨窄带的通信卫星星 座,率先在汉建设卫星基站,在长江生态大保护、桥梁安全 监测、中欧班列运行监管、江海直达等多个场景应用,并服 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构建包括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 等融合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,建设我国首个卫星互联网应用 示范区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局、市交通运输局、市水务局、 市生态环境局、市城管执法委、新洲区、武汉新港委)(二)发展 7 大数字“新产业”,形成数字经济集群 将“芯屏端网”进一步拓展为“光芯屏端网云智”7 大数字 经济产业集群,形成硬件软件齐头并进、创新要素高度集聚、 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。——光。充分发挥光通信优势,依托国家信息光电子创 新中心、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,重点在通信 网络特别是 5G 芯片、光纤光缆、传感器、器件、终端及应 用、激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在汉建设 5G 主设备 研发制造基地,构建 5G 完整产业链,成为全球 5G 技术策源 地、产业集聚地。(责任单位:东湖新技术开发区、市经信 局、市发改委、市科技局) ——芯。依托国家存储器基地、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 中心,建设芯片研发设计、制造加工、封装测试、产业化应 用的全产业链。推动国家存储器基地一期项目尽早达产,支 持二期项目做优做强,引入一批封测、材料、装备的关键配 套项目。支持龙头企业在光通信芯片、红外传感芯片等领域 扩大发展优势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局、市发改委、市科技 局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、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) ——屏。重点发展印刷显示、M-LED、3D 显示等前沿 技术,推进京东方 10.5 代线顺利达产、华星光电 t4 项目满 产、天马 G6 二期满产、康宁玻璃基板项目达产,谋划一批 重大项目落地,引进关键配套项目,推动本地配套企业加快 发展,形成国内技术密集度最高的全尺寸面板新型显示产业 集群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局、市发改委、市科技局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、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) ——端。重点推进高端平板、手机、PC、可穿戴设备、 智能家电、智能家居、数字家庭、智慧医疗、智能机器人、 智能数控机床、无人机、物联网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 与应用。加快突破新型人机交互、VR/AR 等技术在高端智能 新产品的推广应用。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基地,支持东风 汽车等整车企业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、无人驾驶汽车新车 型。支持联想等智能终端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。(责 任单位:市经信局、市发改委、市科技局、市卫健委、各区) ——网。依托国家网络安全与人才创新基地,深化建设 国家互联网安全攻防实验室,重点发展网络安全、工控安全、 移动安全、网络与边界安全、安全芯片等自主可控安全产品 及解决方案。推进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中地区网络中 心和武汉核心节点建设。加快天网、智能电网、车联网、电 商网、物流网等智慧城市领域的智能网络建设。支持东湖新 技术开发区、黄陂区“双区联动”,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新 型工业化示范基地。服务联想等企业在汉建设“双跨”工业 互联网平台。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建设。争创国家车联网先导区。(责任单位:市委网信办、市经信 局、市发改委、市科技局、市公安局、市交通运输局、市商 务局、各区)——云。重点发展以云计算、大数据、区块链为先导的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。支持发展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中间件等 自主可控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。加快建设数据中心和 AI 算力中心,推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、图计算、高性能计算的架 构和技术融合,实现智能端数据的快速采集,边缘端数据的 实时分析和处理。全面形成云生态圈。(责任单位:市政务 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、市经信局、市发改委、市科技局、市 卫健委、各区) ——智。重点推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与融合应用协同发 展。切实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落地,争 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。支持小米武汉第二总部建 设,在汉形成小米创新生态链,落地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, 打造全国一流大脑。重点突破人工智能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等 关键基础软件,人工智能芯片等核心硬件研发,推进人工智 能算法开发与应用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市发改委、市 经信局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、临空港 经济技术开发区、洪山区) 推动数字技术与一、二、三产业深度融合,不断提升产 业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水平,提高全要素生产率,释放 数字技术的倍增作用,全面促进产业和企业“提质降本增 效”。——制造业数字化改造。依托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 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,贡献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化转型 “武汉方案”。推广 5G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 工业企业中的应用。创建国家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先导区。以企业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为抓手,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诊断全覆盖,每个重点产业都形成一批标杆性的智慧 工厂、数字化车间。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升级版,发展数字化 协同设计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, 持续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。谋划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湖 北分中心、国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湖北分院。支持我市电子 信息、汽车、装备、食品等行业龙头企业牵头,整合产业链、 供应链上下游资源,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。推广工业大数据管理能力评估贯标。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,纳 入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 范基地建设,予以重点支持。——服务业数字化提升。大力发展新零售,推行“无接 触配送”,鼓励开展直播电商、社交电商、生鲜电商、智慧 菜场及各类门店到家等新业态新模式。实施物流智能化改造 行动,支持一批智能物流项目建设。加快完善“汉融通”服 务功能,着力搭建“互联网+政务+金融+大数据”银企对接 高速通道。发展在线定制化设计,广泛推进建筑信息模型 (BIM)技术应用。探索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线上 线下建设。以武汉教育云为基础,发展线上教育产业,全面 创建国家“智慧教育示范区”。促进互联网医院、互联网诊疗 产业发展,拓展和延伸“健康武汉”APP 功能应用,推进居 民电子健康卡、电子社保卡集成应用。支持网络直播业集群 发展,建设具有全国影响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。完善 “武汉文惠通”平台智能化功能,打造东湖、黄鹤楼、江汉朝宗等智慧景区样板工程。发展智能体育运动,推动腾讯等领 先企业参与电竞之都建设,加快电竞产业发展。(责任单位:市商务局、市交通运输局、市地方金融工作局、市城乡建设 局、市人社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卫健委、市文化和旅游局、各 区) ——农业数字化转型。加快农业大数据发展,实施农业 基础大数据平台项目。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先进飞防技术, 推进智能农机应用。设立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根节点,建设农 业生产环境监测和应急指挥平台。探索农产品电子合格证制 度,深化武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。引导全市大 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数字化改造,打造数字畜牧业“武汉样板”。择优选择一批渔业养殖主体实现数字化建设,建成一批数字 渔场。强化在汉电商企业与农业市场主体对接,建设“互联网 +”农产品出村进城项目。推广“三乡工程网”建设,打造“数字 乡村一张图”。建设武汉市优势种质资源分子指纹图谱库。(责任单位:市农业农村局、市商务局、市市场监管局)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,动员市场主体广泛参与,探索适 应数字经济条件下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。(一)推行揭榜挂帅。围绕产业链、创新链关键领域和 环节,推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攻关“揭榜挂帅”行动,遴选我 市掌握关键核心技术、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单位或联合体开 展集中攻关,在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5G、工业互联网 4 个领 域,每年各发布 10 个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重点任务,对揭榜后经考核认定实施成功的,每家奖励 200 万元,由市区两级 各承担 50%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局、市科技局、市发改委、 市财政局、各区) (二)开放应用场景。加快智慧城市建设,组建全市统 一的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发布和对接平台,每年公开发布智慧 城市需求清单,重点面向医疗、教育、金融、公安、养老、 物流、文旅、城建、交通、税务、传媒、人力资源、政务服 务、文化创意等领域,每年发布 30 项以上,3 年建成 100 项 以上应用场景,面向国际国内征集解决方案,吸引国际国内 相关企业落户武汉,着力形成最佳应用实践。深化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行动 计划,开展智能化改造需求普查,组织“一对一”诊断服务, 编制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计划,3 年统筹安排 8 亿元,实现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,建设一批标杆示范项目。(责任单位:市经信局、市财政局)探索推行全市“四上”企 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,研究出台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路线 图,建立数字化转型资源池,全面提升我市企业数字化能力。(责任单位:市发改委、市经信局、市城乡建设局、市农业 农村局、市商务局、市财政局、各区) 对于首次进入权威机构发布的 国内外数字经济百强、全国软件百强、全国互联网百强、全 国电子信息百强、全国区块链百强的企业,一次性奖励 200 万元,市区各承担 50%。对承担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、工业互联网、标识解析节点、大数据、软件、人工智能、大 企业双创等国家级数字经济试点示范的企业或项目,每家奖 励 100 万,市区各承担 50%。对于获得国家“双跨”工业互联 网平台的企业,一次性奖励 500 万元,市区各承担 50%。对 国家高质量发展重大招投标项目,按国拨资金 30%给予配 套,单个项目封顶 1000 万元,市区各承担 50%。研究出台公共数据开放管理条例, 制定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清单,分步实施公共数据开放。举办 公共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,挖掘和开发多维度、深层次数 据应用。支持各类大数据交易中心加快发展,探索数据确权、 交易、共享的标准和措施。制定面向数字经济的审慎包容监 管制度,鼓励推行免罚清单等容错监管方式。进行数据分级 分类管理,落实数据安全责任,确保数据安全。(责任单位:市政府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、市地方金融工作局、各区) 瞄准市场需求,构建“政产 学研用资孵”协同创新生态,引导企业、高校、院所等各类主 体组成创新联合体,积极创建一批面向数字经济方向的国家 级创新平台、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、市级工业技术研究院, 全力突破和攻关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关键核心技术,推进数字 经济核心技术研发、应用和产业化。(责任单位:市科技局、 市发改委、市经信局、各区) 按照全域数字化和万物互联 的发展方向,在全市构建特色鲜明、产业互补、区域协同、共创共享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。鼓励各区结合自身实际,选 择数字经济的细分领域,集聚形成数字经济的新增长点。东 湖新技术开发区着重发挥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,武 汉新技术开发区着重发挥智能网联汽车等数字经济应用场 景的示范作用,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着重发挥数字经济安 全的支撑作用,长江新城着重发挥新兴数字经济承载地的作 用。各中心城区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动,加快智能 社区、智能小区等各类城市数字经济场景应用。支持各新城 区发展数字经济特色应用产业,建设数字经济专业园区。全 市形成竞相发展数字经济的生动局面。充分发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 导基金、工业发展投资基金及区级各类产业基金作用,整合 现有投资平台,积极联合国际国内数字经济的龙头企业、数 字经济领域的顶尖投资机构,共同设立面向数字经济各细分 领域的产业基金,放大投资引导效应,力争形成总规模 1000 亿元以上的产业基金群。(责任单位:市地方金融工作局、 市财政局、市发改委、市经信局、市科技局、各区) 成立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, 加强对各区、市直各部门的领导,统筹推进全市数字经济发 展工作。委员会主任由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,委员会 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,下设工作专班,探索试用聘用制引进 数字经济专门人才。设立数字经济专家委员会,吸收国际国 内知名院士专家、知名企业家,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支撑。(责任单位:市委办公厅、市政府办公厅、市委组织部、市人社 局、市经信局、市发改委、市科技局、各区) 全市将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作为 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,并列入全市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, 全市各专项规划中都要增加数字化内容。创建国家数字经济 创新发展试验区。针对数字经济 7 大新产业领域、3 大新融 合领域,落实“一领域一专班一基金”,逐一抓好落地。各区、 市直各部门都要制定相应的数字经济实施方案,并制定部门 及区级支持政策。(责任部门:市发改委、市经信局、市农 业农村局、市地方金融工作局、市财政局、各区) 建立数字经济工作推进考核评价 体系,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及动态跟踪督查,将重点工作任务 落实情况纳入各区和市直各单位年度绩效目标考核。建立健 全数字经济统计体系。确定统计指标和分类目录,强化日常 统计、运行监测和综合评价。(责任单位:市委组织部、市 统计局、市经信局、各区) 开展对全市党政干部的数字经济 知识培训,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懂数字化、抓数字化、用 数字化的数字治理能力。实施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数 字经济融合应用培训,不断提高企业数字发展新型能力。实 施全民数字教育计划,持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。举办武汉国 际数字经济博览会。鼓励社会主体举办各类数字经济展会、 峰会和论坛。组建市级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工业互联网等产 业联盟,每年发布我市数字经济白皮书、典型案例集。通过各类媒体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政策解读、企业典型宣传引 导,形成良好氛围。(责任部门:市委组织部、市委宣传部、 市人社局、市教育局、市发改委、市经信局、各区)